Paul

文史小课堂丨1分钟掌握校勘的4种基本方法

顾清辞Kai:

校勘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,每一本书在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,都经过了校勘这一工序。


校勘,现代一般叫“校对”,古代多称“校勘”或“校雠”。广义的校勘除了校对之外,还包括版本、目录、考证、辨伪、辑佚等内容,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文献学。


校勘学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,据《国语·鲁语》记载,孔子的祖先正考父曾经校订商颂。孔子也曾整理六经,去除了《诗经》《尚书》的重复篇目。西汉时,刘向校理群籍,为校勘学奠定了基础。可以说,较为成熟的校勘学始于汉,成于宋,盛于清。


近代史学家陈垣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,提出校勘四法:对校法,本校法,他校法,理校法。(《校勘学释例》)


 


1.对校法:不同版本相互对照


 


一般以最原始的祖本为底本。比如,校对李白诗集,我们就应该以现存的李白手稿为底本,而不是后人辑录的《全唐诗》。


 


2.本校法:根据本书上下文校对


 


此法适用于没有祖本和其他版本的孤本。比如,我们得到的《西游记》孤本中,全书中主角的名字都是“孙悟空”,只有一处是“孙语空”,那么可知此处为讹误。


 


3.他校法:参照他书校对本书


 


这个他书可以是前代的、同时代的,以及后代的,需视情况而定。比如,唐代的书引用了汉代的古籍,我们可以找汉代的古籍进行校对。这个方法最坑的一点是,古人没有版权意识,引用的时候经常胡乱删节,所以,如果三个人同时引用一本古书,很可能三个人写出来的是三个版本……


 


4.理校法:根据事物情理进行校对


 


在前三种方法统统无效,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可以采用此法。此法最难,也最易出错。若非博览群书,功力深厚,很容易流于主观臆断,以至于错漏百出。


比如,我曾看到某本诗歌鉴赏书中写“倩谁指点看芙蓉”化用自“笑指芙蕖寂寞红”。


有人看出问题了吗?


乍一看好像没什么不对,实际上,前一句诗的作者朱彝尊是清朝人,后一句诗的作者苏曼殊是民国人,清朝人写诗怎么可能化用民国人的句子呢?此即理校法。


 


这四种方法并非全然孤立,在实际应用中多是交叉使用,多管齐下,多重保障。需要注意的一点是,对校法是最基础的方法,在有其他版本可以参考的情况下,是绝对不可以跳过的。


 


 


【课堂小结】


 



  1. 广义的校勘包括版本、目录、考证、辨伪、辑佚等内容。

  2. 较为成熟的校勘学始于汉,成于宋,盛于清。

  3. 陈垣提出的校勘四法:对校法,本校法,他校法,理校法。


 


 


【拓展阅读】


 



  1. 陈垣《校勘学释例》




  2. 杜泽逊《文献学概要》




评论

热度(66)